寿山石是中华瑰宝,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其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浑然天成,色界分明,素有“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2010年09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寿山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寿山石是1.35亿~1.5亿年前,晚侏罗纪火山运动的产物,主要矿物组成为地开石、高岭石、叶蜡石或伊利石等多晶质矿石,是含水铝硅酸盐类矿物,硬度较小,多在摩氏2.5~2.7度之间,可雕性强,不同的石种从外形、色泽至肌理都有其独特之处,按其颜色、质地、结构的不同分为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三大类,180多个品目。
田坑石类主要分布于寿山溪畔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田地之中,呈卵状,颜色以黄色为主,微透明至半透明,具有石皮、红筋格和萝卜丝纹三大特征,主要品种有黄田石、田黄冻石、红田石、黑田石、白田石等。
水坑石类因矿洞终年积水而名,有芙蓉冻石、桃花冻石、荔枝冻石、水晶冻石、鱼脑冻石、牛角冻石等品种。
山坑石类泛指寿山、月洋两个村及周围近200平方公里的山麓矿洞出产的矿石,有高山石、太极头石、都城坑石、善伯洞石、老岭石、月洋石等100多个品种。
寿山石的极品为各种各样的冻石,具备通透、油润、凝脂、色调丰满的特点,依其形状样貌可分为:
田黄冻石
寿山石中的珍品,寓意“福寿田丰”,世人誉为“石帝”“石中之王”。田黄冻石通体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
桃花冻石
形状如同片片桃花瓣浮沉在清澈溪水之中,故名桃花冻石,桃花冻石又叫“桃花水”或者“浪滚桃花”。
芙蓉冻石
凝结脂润、细腻纯净,按照冻石质地主要有:白芙蓉石、黄芙蓉石、红芙蓉石、青芙蓉石、绿芙蓉石、五彩芙蓉石。
荔枝冻石
石性凝结,透明度强,晶莹透澈,红、黄、白、黑等各色俱有,艳丽无比,肌理有粗萝卜丝纹,有些原石还有黄色皮。
水晶冻石
这种寿山石透明度好,没有浑浊感,如水晶一样晶莹剔透,因此得名。
大红袍鸡血石
有鲜红、大红、淡红、暗红、深红等,一般以鲜艳的红色为上品。冻石质地细腻、油润、微透明至半透明为佳品。大红袍鸡血石红色越多,冻石价格越高。其他还有牛角冻石、鱼脑冻石、天蓝冻石、环纹冻石、鳝草冻石、豹皮冻石等,因色泽似各种各样图纹象形而得名。
寿山石的保养是寿山石收藏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寿山石天生丽质,在自然状态下,石形不容易变,石色也不轻易改,但是从阴暗的地底深处到暴露于阳光灿烂的世界,要保其天生丽质永驻人间,养护的关键必须保持润泽,切忌高温干燥。
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
在梁克家的《三山志》中写道,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几任皇帝都对寿山石钟爱有加,成为宫廷御用品,以寿山田黄石作为篆刻帝王宝玺的风气尤为盛行,田黄石印章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身价也随之倍增,因之有“一两田黄三两金”说法。据史料记载,雍正时寿山石已纳入官府征税范围,寿山石雕刻因材施艺,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出现了印章、文房用具、人物、动物及金玉镶嵌等类别。最喜欢用寿山石制作印章的非乾隆帝莫属,乾隆帝拥有的田黄石印章近千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大名鼎鼎的《田黄三链章》就是其中较重要的一枚,该印是在一块田黄石上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民国时期,印章收藏之风极盛,专门收藏印章的藏家辈出,以寿山石刻印风行一时。寿山石章洁净如玉、柔而易刻,备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如吴昌硕、齐白石等著名书画家,都对寿山石钟爱有加。
这一时期,福建出现了多位声名显赫的寿山石雕刻大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东门派”代表人物郭懋介和“西门派”高手林清卿。郭懋介以雕刻薄意而着称,擅刻人物圆雕及浮雕,兼工篆刻、书画,作品题材广泛,技法上得师法而有新意,文学艺术底蕴深厚,融诗书画篆于一炉。林清卿师从寿山石雕高手陈可应,开创薄意雕刻,其作以画法行之,以印章文玩用具为主,自出新意,成为誉满榕城的薄意雕法大师,被称为“西门清”。寿山石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折射出浓郁的地方风采,许多雕刻作品即是以儒、释、道和十二生肖为主题,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诗歌、书法、绘画艺术,透射出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光华。其次社会影响面广,寿山石及其工艺品,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近三百多年来,全国各地文人墨客、专家学者撰写出版的有关著作画作不胜枚举。
1999年8月,中国宝玉石协会在京进行首次“国石”定名活动。推选出福州寿山石、浙江昌化鸡血石、新疆和田玉、浙江青田石、辽宁岫岩玉、内蒙古巴林石等6个石种为候选石,寿山石名列榜首。
2000年2月19日,在第二届国石评选中,福州寿山石获得石类第一名,被誉为“石中之王”。
2001年10月17日,中国宝玉石协会在第三次“国石”研讨会上,寿山石成为了“国石”第一候选石。
2002年10月,寿山石再次亮相京城参加第四届国石的评选,并正式被中国宝玉石协会命名为“中国国石”。
寿山田黄冻,昌化鸡血石,青田封门石合称“印石三宝”,其中寿山田黄冻更是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明、清帝王将相百般青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到今天已成为上至富商巨贾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
近几十年来,寿山石文化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许多研究寿山石的学科文化应运而生,如与书画篆刻结缘的“印章学”,与地质、物理、化学结合的“田黄学”,都极大丰富了内涵独特的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文化也架起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自古闽台一家亲,同根同源的台湾同胞视寿山石为故土丰物,爱不释手,改革开放后,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访友,每每选购寿山石及其雕刻品当作纪念品。